陶粒是我国近几年发展较快的建筑材料之一,目前陶粒的生产方法主要有破碎法和成球法[1]。破碎法是将原料直接破碎、烧结制得陶粒;成球法是将原料粉碎、成球、烧结制得陶粒。但是,无论哪种方法制备陶粒,其烧结温度都比较高,多数高于1000℃。
煤矸石是我国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之一,每年的排放量相当于当年煤炭产量的10%左右,达(1.2~1.6)×1011kg,现已累计堆存约5×1012kg[2]。图5空心微珠陶粒生坯的宏观照片图6a为不含玻璃粉的陶粒生坯微观形貌照片。由图6a可以看出:煤矸石空心微珠和玻璃空心微珠坯体均匀地分布在陶粒生坯内部,两者均保持完整的圆球形,表面相对光滑的为玻璃空心微珠坯体,表面相对粗糙的为煤矸石空心微珠,陶粒生坯内部微珠之间存在大量的空隙;添加玻璃粉后,微珠之间的空隙中出现玻璃粉颗粒,如图6b所示,煤矸石空心微珠和玻璃空心微珠坯体之间的空隙逐渐被玻璃粉填充,使陶粒生坯变得密实。
烧结温度对陶粒性能及物相的影响
烧结过程陶粒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玻璃空心微珠之间的结合以及玻璃空心微珠与煤矸石空心微珠之间的结合,600℃烧结后的样品中,玻璃空心微珠刚刚出现软化现象,黏结力较弱,抗压强度较低,仅有79.7N。当烧结温度升高到700℃,样品中玻璃空心微珠软化加剧并且膨胀粘连,使其与煤矸石空心微珠之间的结合力大大增加,强度迅速上升到。随着烧结温度的进一步升高,玻璃空心微珠膨胀加剧,破裂口增多、尺寸增大,从而降低了样品的抗压强度,当烧结温度为1100℃时,样品内部的孔结构塌陷,如图8d所示,抗压强度降低至91.9N。
烧结温度对陶粒物相的影响
图9为陶粒生坯的TG–DSC曲线,200℃之前陶粒失去自由水,质量减少4%;200~600℃之间,陶粒失去结合水和成球时喷洒的PVA,质量减少3.7%;600~1100℃,质量减少0.9%,这由于陶粒高温下物相转变而产生微量气体。不同烧结温度陶粒样品的XRD谱见图。对比图4可知,煤矸石空心微珠中的莫来石和α-石英(α-Quartz)的特征峰在陶粒烧到℃时开始减弱,方石英和钙长石的特征峰均有所增强,说明玻璃空心微珠坯体提供大量的SiO2以及Na2O等矿化剂,促使方石英析晶,因此烧结温度为600℃时,方石英晶体持续析出[27–29],莫来石转化为钙长石。700℃时开始出现1个强度较弱的霞石衍射峰,800℃时莫来石特征峰基本消失,霞石和钙长石的特征峰增强,烧结温度为1100℃时,霞石特征峰完全消失,呈现出钠长石特征峰,表明霞石转化为钠长石。
保温时间对陶粒性能的影响
这是由于在烧结过程中,玻璃空心微珠逐渐软化,一方面增加相互之间以及煤矸石空心微珠之间的结合力,有利于增强抗压强度;另一方面,玻璃空心微珠膨胀破裂现象逐渐增多,影响强度。当保温时间小于60min时,结合力的增大作用大于微珠破裂的破坏作用,表现为样品的抗压强度增大,当保温时间超过60min后,微珠破裂现象占主导地位,引起样品的抗压强度缓慢下降。
外掺玻璃粉对陶粒性能的影响
由图6b可知,生坯中添加的玻璃粉分布在空心微珠形成的空隙中,在烧结过程中玻璃逐渐软化,连接到一起将颗粒空隙中的气体包裹其中形成大量微孔;同时软化的玻璃粉颗粒增加煤矸石空心微珠彼此之间的结合力,使得样品由沿球断裂变为穿球断裂,显著提高了样品的抗压强度[36]。
结论
加入玻璃粉可以增强煤矸石空心微珠之间的粘结力,显著改善陶粒颗粒强度,玻璃粉加入量为25%时,陶粒的强度提高63.3%。